一、什么是学习设计
所谓学习设计,指的是对学习方式的的选择和策划。
学习方式 | 特点 | 相对应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 | 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 被动学习 |
合作学习 | 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强调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 | 个体学习 |
研究性学习 | 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 接受学习 |
二、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设计
1、理解学习方式的内涵。 2、明确学习方式的功能目标
3、设计指导学习方式的教学流程。 4、制定指导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三、三种学习方式的设计
1、“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设计。
(1)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横向层面:学生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策略的自主调解;学习时间的自我管理;学习条件的自我创造;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纵向层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心理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明确自主学习的功能目标。行为目标,学习目标的自我导向,学习情感的自我激励,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3)设计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流程和操作环节。a、呈现主题—自定方案;b、提供素材—自主学习;c、讨论交流—矫正思路;d、总结评价—感悟提高。
(4)制定指导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a、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辅导学生制定近期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辅导学生制定高水平的但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学习目标。b、指导学生设计和编制学习提纲,要清楚地罗列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的编排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c、加强自主学习中的学习管理。学习时间、
师生关系、 激励方式 、课堂环境。
2、“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设计。
(1)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根据学习需要,将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尽可能以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称为异质分组),让学生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
(2)明确合作学习的功能目标。a、培养合作精神;b、培养交往能力;c、培养创新精神;d、培养竞争意识;e、培养平等意识;f、培养心理素质;g、培养主动学习。
(3)设计指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和操作环节。创设情景—明确问题 ,观察点拨—合作学习 ,启发激励—讨论交流 ,综合评价—建构意义。
(4)制定指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a、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b、充分做好合作学习活动的预设,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确定讨论的内容,预测讨论情况,设计交流反馈方式。c、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与倾听习惯,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倾听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培养
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d、恰当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在面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开展认知方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设计。
(1)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广义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理解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功能目标。 核心功能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引导—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流程和操作环节。 目标—动机,问题—思考 (针对性 启发性 可操作性 科学性 控制数量), 评价—交流,
点拨—探究(把握好“点拨”的时机、把握好“点拨”的重点、注意“点拨”的方法、积极引导探究过程与结论的构建),总结—提高。
(4)制定“引导—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a、分层递进,感悟发展。b、恰当引导,关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