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生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新课程的实施使创设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要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建构的、实践的课程观,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是经验。旧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占有,人的情感、体验却被忽视了人不是完整的了,在后现代知识观下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为此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才得以超越知识的权威,新课程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提倡课程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新课程提倡课程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新课程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设置综合课程,新课程改变了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根据新的课程功能的要求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凸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三、回归生活联系社会
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为生存服务,学习为发展奠基只有把课堂与社会交融在一起,把教学与生命维系在一起,教师才能真正重视“人的教育”也只有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读书与做人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下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四、课堂中的学习要基于问题情境
搭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复习质疑,情境创设,师生探究,巩固反思,进行小结,商量作业,创设问题情境,讲授与讨论,巩固与反思,熟练与应变。
新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使创设教学情境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2.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3.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性,使学生善于创新学习。4.创设问题情境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5.创设问题情境的可延性,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创设,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1.诱发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接近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6.层次性原则。
怎样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各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点,新课程主张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使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认真在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中进行筛选,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意识,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其中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的教学情境与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制,必须准备教学设备和做好试操作的工作,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要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逼真、和谐,能启迪学生认知,让学生身心完全投入的情境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完成意义建构的首要因素。2.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情境中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要为学生营造优化的学习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常用的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生活,形成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经常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交流。
创设真实型教学情境,创设真实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创设提供资源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探究型教学情境,创设探究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合作型教学情境,创设合作型教学情境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创设练习型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