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界定,第一种观点: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及设备如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能的学习,第二种观点: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处理、创造、交流,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机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观点:强调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环境创设工具,通过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境的融合,真正的促进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观点: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与实质是要求学生学会数字化生存。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天顺观点: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观点:强调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是做课件,传递知识更是整合课程的工具,学习资源与环境。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评估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2)完善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协商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会创造性学习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则(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2)根据教学对象、学校的实际选择整合策略(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4)恰当地应用各种媒体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5)在教学后期,使学生学习结果作品化并将学习成果发表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注意的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滞后现象”(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外围现象”(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现象(4)人灌、电灌、网灌、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转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研究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包括: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评价、实施能力,以及较丰富的学科专业化知识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2教师具有信息化设计的能力(1)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设计始点)(2)对学生初始才能即学情的预测能力(设计基点)(3)制定最佳学习策略的能力(中心环节)3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4教师具有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与新课程的关系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2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3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整合能力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系 

      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四位一体,确定问题—课例设计—集体反思—课例再设计—再反思。课例设计流程明确主题—网上培训—网上备课—计算机辅助教学。集体反思视频案例回放的形式

      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其次要具备各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方式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分解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能力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初级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方式1从模仿到运用2循序渐进3强调人文精神和教师主观能动性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前端分析能力(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的能力、信息资源设计能力、学习策略的设计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能力

      1、主题探究学习2、网络主题探究学习3、学科主题知识网站